□ 钟子阳
七年前,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惊艳亮相,华丽繁复的非线性叙事,精心搭建的对称式构图,腔调十足的旧上海影像,显示出作者的深厚美学造诣。今年的新作《无名》又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冷静克制:风格的高度统一
在一众热闹欢腾的大片中,《无名》显得过于“冷静”了些。大量的室内场景,辅以铁网、监窗、井口等方格意象,将片中角色框限在一个个封闭空间内。人物主要通过对话,而非激烈的动作冲突构建情节张力。内景又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使得整体影像风格冷峻凝重,具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
阴暗、封闭的影像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也是观众进入历史的触媒。抗战爆发后,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奋战在抗日隐蔽战线的中共特科成员,表面上光鲜亮丽地游走于上流社会,暗中却与日本、汪伪、重庆等势力周旋、缠斗,备受精神高压与内心煎熬。这种特殊的背景设置,决定了《无名》不会出现《满江红》式的插科打诨,也不会如《流浪地球2》般以高燃场面取胜,而是以一种以静制动的电影语法,层层递进地渲染危机与暗流,使观众身临其境,在压抑中逐渐与角色产生共情。
静到极致容易生倦。但《无名》不落俗套,采用将时空打散重组的叙事结构,引导观众始终以解谜或是拼建积木的心态关注剧情发展,直到故事形成逻辑闭环。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也为密集冗长的对话戏份增色。何先生的一场审讯戏,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短短十几秒内展现皱眉、浅笑、威胁等多种神态,节奏松弛有度,牢牢扣住观众心弦。此外,导演有意在不同的段落设置对比意象,实现无声中释放强烈情绪的效果。例如日本飞行员豢养的军犬全副武装,坐在轰炸机内风光无限;镜头一转,广州街道上的瘸腿狗,却在空袭后的断壁残垣中苟活。狗犹如此,人何以堪?众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增添了影片的深度。
家国情怀:丰满的“无名”英雄
何先生、叶先生、陈小姐、江小姐……这些代号式的角色名暗示着,许许多多中共特科成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历史中像他们一样处于“无名”状态。但他们曾经鲜活过,真切地奉献、牺牲过。在某种意义上,《无名》是一部为这一群体,乃至所有无名英雄立碑的作品。
电影可以塑造集体记忆。如何让记忆长久留存?如何让英雄丰碑永驻?这考验着创作者驾驭光影与重述历史的能力。《无名》突破了塑造主旋律英雄的常规范式,注重将他们置于日常情景,表达出细腻幽深的私人化情感,最终在情与义、生与死、小我与大我的激烈抉择中,激荡成丰沛的家国情怀。
在《无名》中,特科成员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着。面似镜湖、胸怀大义的叶先生,面对爱人对自己身份的误解和唾弃,也会在盛怒下作出不理智的举动,导致行动险些失败。老成持重的何先生与陈小姐,为了使命夫妻不能相认,多年后重逢,终于抛下一切伪装,难抑激动紧紧相拥。这种塑造方式,使片中人物变得立体可感,也让他们最终的舍身取义,具有格外震撼人心的力量。观众由此确信,他们不是虚构出的符号,而是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无名英雄。
《无名》虽然贯彻严肃冷峻的审美风格,但它立足于家国叙事,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状态和生命状态,从而使故事内核具备了人性温度。这也启示着国产主旋律创作:比起视觉奇观或明星阵容,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人文价值,才是作品“立起来”的关键。
影片结尾,叶先生在一家小店吃完便餐,从隧道汇入拥挤人潮,他的身上第一次有大面积的阳光照耀。隧道尽头终有光。但不是每一个沐浴在阳光之下的人,都能理解光明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军工人,我期待未来出现更多如《无名》这样的作品,让隐秘的伟大,不仅仅尘封在历史深处。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前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