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志良
9月25日,以“创新、高效、优质 提升船海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造船与海洋工程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会议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与会专家对接国家“海洋强国”“造船强国”以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围绕船海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强自立、自主创新,以及未来绿色低碳技术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船舶集团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作题为《船海工业如何加快培育、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报告。他指出,当前造船市场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全球航运减排进程提速推动运力加快更新换代,全球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及预期快速提升催生运力结构性新增需求,海运贸易格局变化和运输效率下降助推运力需求。总体来看,大周期上行阶段刚刚起步,未来发展十分可期。不过,我国船舶工业存在的短板、弱项和矛盾不容忽视,由大到强的转变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十分迫切。他建议,我国船舶工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要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抢占新赛道;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相适宜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形成人才新红利。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海装院/前瞻院副院长王皓作题为《船海智造前沿:机器换人与智慧场景》的报告。他介绍了上海交大海洋装备研究基地的建设现状和上海交大弗劳恩霍夫中心开展的工业4.0研究课题。在智能场景方面,随着大模型在船舶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复杂装配流程实现建模与优化,数字化管路自动配置、集装箱船模拟绑扎、船坞吊运智能调度、船板零件OCR视觉识别等智能场景不断出现。在机器换人方面,中小组立协作焊接机器人、中小组立自由边打磨机器人、液化天然气(LNG)维护系统绝缘箱安装机器人等在船舶行业得到了应用,但是工业机器人工作空间、末端承载能力受限,可以考虑通过人机协作/人机共融、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导引纠错互动式装配,并推广仿人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人与船舶制造的深度融合最终要实现效率融合、质量融合、创新融合。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黄埔文冲副总工程师蒋勇刚作题为《船舶建造先行生产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报告。他表示,船企要逐步开展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艺、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信息系统等数字化转型工作,并结合自身个性化特点,以成熟技术装备为切入点,开展重点工序工位的数字化改造,逐步探索点→线→面→体的数字化改造实践路线。在先行生产数字化建设方面,黄埔文冲以龙穴厂区联合车间为先行数字化车间,规划提出了车间智能排产、在线运行监测和人机协同制造的目标图像,以零件切割、齐套配盘、小组焊的生产计划业务流程为中心,开展计划与管理数字化和先行生产活动数字化,初步构建计划排产下发与计划执行反馈的业务框架及数据流,使生产计划执行状态一目了然,初步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促进提质增效、精益管理。目前,黄埔文冲在先行数字化方面实现了板材切割集控数字化,型材自动切割生产线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小零件自动打磨工作站(一抓一磨)纳入正常生产流程。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重工大连造船副总工程师刘传作题为《绿色智能引领船舶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表示,大连造船秉承“探索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建造一代”的研发思路,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聚焦船舶低碳、零碳及智能化新船型研发,目前已经实现主建船型绿色智能化。在超大型油船(VLCC)领域,从2002年交付第一艘开始,大连造船已经开发了7代9型产品。在LNG燃料动力船方面,大连造船2022年交付首艘LNG双燃料动力VLCC,今年10月还将交付LNG双燃料动力16000TEU集装箱船。在甲醇动力船领域,大连造船目前手持订单中有两型船采用甲醇燃料动力。在氨燃料动力船方面,大连造船获得了首例氨燃料动力油船订单。在智能船建造方面,大连造船2018年交付首艘智能型VLCC。在清洁能源运输及碳中和装备方面,针对LNG、液化石油气(LPG)、液氨等清洁能源,大连造船研发设计了多种运输装备,自主研发LNG船船型实现了17艘新订单承接,自主设计的首艘投入商业运营的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将在今年交付,开展了5万立方米低温低压浮式二氧化碳储存及注入装置研发。目前,大连造船在船用LNG燃料储舱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自研风帆升级到第三代,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低于90%,在海上风电建设、运维装备领域开展了相关装备的研发工作,部分核心装备分别获得了中国船级社(CCS)、DNV船级社、美国船级社(ABS)、英国劳氏船级社(LR)的原则性认可(AiP)。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船院研究员、“南海救103”号总设计师史恭乾作题为《深远海全天候大功率多功能综合搜救船“南海救103”号研发》的报告。他介绍,“南海救103”号是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重点打造的国之重器,具有技术复杂程度高、特种专业装备多、施工工艺难度大的特点,该船各项性能指标优越,救助功能齐全,有“全球第一救”之美誉,于2023年10月18日顺利交付。在“南海救103”号的开发设计过程中,上船院重点突破了多功能救助船总体设计和布置、高航速大吨位船体型线优化设计、全海深多波束换能器嵌入式安装与抗气泡设计、满足3级动力定位要求的柴电混合动力系统设计等4项关键技术。今年1月30日,“南海救103”号编入救助序列,执行海上动态待命值班任务,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温特图尔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WinGD)应用技术经理梁钦作题为《未来燃料,氨燃料发动机相关技术介绍》的报告。他表示,氨燃料作为环保和脱碳燃料被寄予厚望。目前,WinGD已经获得了24台氨燃料发动机订单,将用于21万吨散货船、LR Ⅱ型油船、46000立方米LPG/液氨运输船、1400TEU集装箱船、25000立方米LPG/液氨运输船。WinGD不仅获得全球首份二冲程氨燃料发动机AiP,还获得了LR、法国船级社(BV)、CCS的AiP。在研发试验和技术验证设施方面,WinGD在瑞士的研发试验中心配有2台全尺寸试验机,RTX-6多缸试验机用于甲醇机技术验证,单缸试验机专门用于氨燃料的技术研发,燃料喷射试验装置用于燃料喷射系统的试验验证。此外,WinGD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还拥有各类技术验证设施,用于甲醇以及氨燃料的技术开发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