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院士曾说:“如果将来在子孙面前说说往事,我们会说,我们这辈子没有虚度。” 今日,我们以老五届学子的名义,向这位“深海铸剑人”致以最深切的悼念。他的生命虽止,但精神如核潜艇般深潜于民族血脉,如星辰般照亮后人征途。愿我们以黄旭华院士为镜,永葆赤子之心,将“隐功埋名三十载”的忠诚与“学中铺金”的智慧,化作新时代的奋进之力!谨以此文,致敬黄旭华院士,并告慰所有为共和国奉献青春的老五届同侪。
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黄旭华院士的离去,让每一位老五届学子心中涌起难以言表的悲痛。这位隐姓埋名三十载、以毕生心血铸就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痴翁”,用生命诠释了“此生属于祖国”的赤诚,更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与老五届群体共同书写了共和国艰苦奋斗的集体记忆。作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代人,我们以最深的敬意与最深切的共鸣,缅怀这位时代楷模。
隐功埋名,与国同行:黄院士的报国之路
1958年,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领导同志跟他说:“ 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了,得干一辈子;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能够承受得了吗?”他说:“能。我参加核潜艇工作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从此以后,他隐姓埋名,近三十年间未曾归家。在技术封锁、资料匮乏的年代,他和其他中国核潜艇事业开创者带领团队完成了核潜艇的早期设计,甚至亲自参与深潜试验,成为中国首位随艇深潜的总设计师。正如他所言:“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这种“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老五届学子在军垦农场“身居茅屋,心怀天下”的信念如出一辙。
群体功勋,谦逊本色:黄院士的“集体主义”精神
黄旭华始终拒绝“核潜艇之父”的称号,他强调:“中国的核潜艇是群体事业,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关怀下,由彭士禄、赵仁恺等科学家共同创造的奇迹。” 这种对集体力量的推崇,与老五届群体在基层扎根、在边疆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遥相呼应。我们曾以血肉之躯开荒拓土,在沉湖的冰水中赤脚踏渠,在工厂车间挑灯夜战;而黄旭华院士则以智慧和汗水在深海铸盾,用“软科学组合”攻克技术壁垒。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科研一线,我们共同践行着“为国尽忠,为民尽责”的使命。
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他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我要对这艘艇负责到底,我必须下去!”
最终,极限深潜试验圆满成功。
精神共鸣,薪火相传:黄院士的家国情怀
老五届学子与黄旭华院士的人生轨迹,皆烙印着时代的苦难与坚韧。正如黄旭华院士所言:“坎坷的经历磨砺了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 这种逆境中的坚守,成为我们共同的底色。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共和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他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奉为圭臬,并寄语后人“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老五届学子,我们深知:国家的强大需要代代接力。黄旭华院士的离去,不是终点,而是精神的传承。他的算盘与诗篇、彭士禄的核动力装置与维尼熊、我们的军垦日记与黄梅戏剧本,皆是时代的注脚,共同构成民族复兴的基石。(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