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在我国大力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内河航运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新能源船舶是这场革命的主角。在优惠政策的促进下,各地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电动船等新能源船舶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繁荣的现象背后也暗藏隐忧,比如一些“草台班子”造的船质量无法保障、临近优惠政策结束期间造的船可能“烂尾”、新能源加注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导致新能源船舶运营出现问题等。
我国内河船舶数量众多,船龄偏大,能耗高污染大。国家出台的汰旧换新优惠政策,不仅推动解决船舶污染问题,而且促进经济“内循环”,可谓一举两得。在中央与地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内河新能源船舶比例快速上升。有数据显示,2024年,新造内河船舶中新能源船舶占比首次突破50%,内河船舶电动化率已达18.7%,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年复合增长率达31.4%。这有力促进了内河航运的绿色转型与沿江沿河城乡环境的好转。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乏一些眼睛只盯着补贴,却对船舶质量以及未来的船舶运营等毫不关心的企业和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所有新造新能源船舶的质量、如何保障集中交付且数量巨大的新能源船舶正常运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避免这些隐患,解决这些难题,政府及行业组织需要开展多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科学准入机制,提高行业门槛。其中包括建立资质认证体系,实施造船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3年以上船舶建造经验方可申请新能源项目;建立设计单位备案制,要求核心技术人员需持证上岗等。二是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包括标准化建设,推行“一船一档”电子质量追溯系统,建立电池、燃料系统等关键部件强制认证制度,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规定违规企业5年内不得承接政府项目等。三是做好防范投机订单的制度设计,优化补贴政策,如改“前置补贴”为“运营期分期补贴”,设置3年运营期考核指标,如利用率≥70%,建立补贴资金动态调整机制等。
总之,政府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避免“一哄而上”式推进;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行业协会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和检验规则规范,并发挥桥梁作用,促进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只有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规范、企业自律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推动内河航运绿色转型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