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船舶报
04:金色码头
以青春之名铸就船舶之梦

  □ 大连—哈尔滨营学员、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 刘雨熙

  七月的风裹挟着热浪,也吹来我期盼已久的船舶研学之旅。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那份藏在心底的期待,似乎被夏日的温度烘焙得更加热烈。我时常想象着码头的景象、船舶的轮廓、航母甲板上战斗机发射的轰鸣声……当我终于踏上了这段旅程,我仿佛置身于一部厚重的科技史诗中,军工精神与船舶文化的脉络在眼前缓缓铺陈。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清晨,朝阳刚给龙门吊镀上金边,机器的轰鸣声犹如历史的叩击,一声声撞进胸膛。在船舶科普讲座里,我听见船舶人讲述“舰船报国”的誓言——那不只是口号,而是深夜里与图纸相伴的背影,是夜以继日奋斗在实验场的结晶,更是多少个节假日不能陪伴家人的无奈。听到这些,我对爸爸妈妈时不时“明天要出差”“今天实验要晚点回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往日他们不能陪伴在我身边的抱怨瞬间消失了,心中反而有了一种自豪感。

  炎炎夏日里,船厂的老师傅身着厚重如铠甲的深色工装,我看见他安全帽下的鬓角早已被汗水浸透,凝结的汗珠沿着脸颊滑落,在脚下的钢板上洇成深色的印记。他手上那些被岁月与劳作磨砺出的厚茧,此刻却如同最耀眼的勋章。他们用那略显变形却稳如磐石的手指,紧握着焊枪,在钢铁上编织出一道道“鱼鳞”。在炽烈光束的照射下,“鱼鳞”的纹理显得那么细腻,让看似冰冷的钢铁显现出了色彩和生命力。看着师傅们专注的眼神,我想,“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吧”。一钉一铆的坚守里,我读懂了船舶工业从昔日蹒跚学步到今日走向深蓝的成长密码。

  在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研学课上的航母模型拼接活动中,一开始看到模型复杂的构造,我们这些“小小工程师们”都有一丝丝担忧。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分工协作,一丝不苟地将零件一个个装好。对比较难的步骤,我们反复推敲、共同思考、一起动手。当最后一个零件完成,我们不由自主地都大喊“耶”,好像自己刚刚铸就了一艘真正的航母。我们争先恐后地捧着自己的航母作品和专家合影,不知不觉中,这不就是船舶文化的传承?

  我还清晰记得《道德与法治》课本中《不屈不挠的抗战》这一章节。课本中介绍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731部队”等秘密部队,残忍地用活人进行细菌战实验,当时我们都感觉十分恐怖与残忍。此次跟随研学营的脚步,我更近距离地直面了这段历史。踏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里面异常寂静。当一幅幅惨无人道的实验画面、一幕幕无辜百姓惨遭荼毒的场景映入眼帘,我的愤怒与悲伤交织在一起,渗透到每一寸肌肤,涌入到每一处毛细血管。陈列馆里每个人都很严肃,好像是在无声的控诉,同时也在无尽地思考着。这不仅是历史的伤疤,更是长鸣的民族警钟。此刻,就在不远之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馆和中国船舶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正以另一种姿态诠释着对历史的铭记。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埋首攻坚,让中国船舶动力破浪前行,铸就日益强大的国防力量。这何尝不是对抗战历史最深沉的铭记,他们正以科技强军赋予祖国守护和平的底气,筑牢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钢铁长城。

  研学途中,大连星海广场的海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砖石,也在无声地诉说着“东北”这份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厚重的历史记忆。这份根植于土地的文化滋养,让此次船舶研学超越了对单一的科技认知,更在我们心中悄然埋下对这片热土的深切情感和血脉联结。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让这场船舶研学因抗战历史的融入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它让我明白船舶工业的军工精神、科技创新都与铭记历史紧密相连。军工精神筑牢船舶事业根基,科技创新赋予前行动力,科学家精神点亮信仰,灯塔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则丰润了这场旅程的底色。我在心里已悄然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未来,我愿以青春之力传承船舶人的报国热忱,用科技创新为笔书写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新时代答卷。中国船舶正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稳稳驶向深蓝。青春之我,也将传承这份精神力量,为中国船舶添一缕属于新时代的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船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党建园地
   第04版:金色码头
   第05版:产经专刊
   第06版:产经上下游
   第07版:产经船海事
   第08版:应用天地
愿把青春融入祖国的星辰大海
以青春之名铸就船舶之梦
从江南船坞联想到百年初心
中国船舶报金色码头04以青春之名铸就船舶之梦 2025-10-10 2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