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船舶报
04:金色码头
愿把青春融入祖国的星辰大海
——科技研学中的成长与使命
  AI制图

  □ 大连—哈尔滨营学员、上海市建平实验地杰中学 季忆寒

  编者按:

  当盛夏的蝉鸣渐歇,海风的气息仍萦绕在字里行间;当暑假的日历翻过最后一页,船舶少年眼中的星光依旧闪耀。今年暑假,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精心策划的“2025年暑假船舶职工子女研学营”,为来自中船集团60多家单位的近400名船舶少年和家长,开启了一场船舶文化之旅。

  研学途中,船舶少年们或驻足巨型龙门吊前,惊叹钢铁巨擘的磅礴气势;或围拢在船舶工匠身旁,追问船体设计的科学奥秘;或置身博物馆,感受历史与现代科技的碰撞。那些好奇的提问、专注的眼神、雀跃的身影,都成为这个夏天最生动的注脚。研学结束后,孩子们和家长纷纷拿起笔,将旅途中的见闻、内心的感动、对成长的思考化作一篇篇真挚的文字——其中既有对“大国重器”的自豪,又有对父母职业的理解;既有对海洋梦想的憧憬,更有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本期报纸特别选取部分优秀作品,与广大读者共享这份独特的暑假记忆。让我们循着这些文字,一同走进船舶少年的研学世界,感受他们眼中的船舶梦、强国梦;也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看见船舶文化在少年们心中生根发芽的力量。

  大连清爽的海风拂过舷窗,把朵朵白云都吹散了。我盯着窗外,兴奋地搓搓手——期盼了好久的暑假研学,终于要出发啦!不知不觉,这眼前蓝蓝的大海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半年前的南粤研学。那时,我站在广州黄埔军校的老榕树下,摸着斑驳的墙砖,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对我来说,经历从南到北、跨越祖国海疆的研学之旅,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珠江的温柔和黄渤海的壮阔,都织进了我青春的画卷里。作为中国船舶人的子女,骨子里就流淌着对大海的热爱。这次以“舰船报国 逐梦深蓝”为主题的深度研学,像一块石子投入我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北国砺剑:科技浪潮点燃豪情

  跟着老师走进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我亲眼看到了“大国重器”诞生的地方。这里简直就是一座钢铁森林,处处涌动着力量。巨大的船坞像大地张开的怀抱,稳稳托起即将下水的钢铁巨轮;车间里,高大的龙门吊像沉默的巨人,激光切割机喷吐着耀眼的火花,在厚厚的钢板上精准地切割出未来战舰的轮廓;灵活的机械臂则以惊人的精度,完成着复杂的焊接和装配……现代工业的壮观场面,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我怀着敬畏抬头仰望这些钢铁巨舰的骨架——那望不到头的庞然大物让人震撼,更让人对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肃然起敬。东北的历史与现代的工业,战火的硝烟与尖端的科技,此刻在我心里猛烈地碰撞着。

  紧接着,实践活动开始了,我们将挑战一项高难度任务:亲手拼装福建舰的精巧模型。教学视频里,研究员专注地讲解、细致地组装,那份耐心深深打动了我。当最后一个精密部件“咔嗒”一声完美嵌入,我们忍不住齐声欢呼:“太棒了!”那一刻,和自己崇拜的船舶工程师合影,拿着印有“大船重工”徽标的礼物,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涌上心头。这不仅是模型的成功组装,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切身体会——原来,伟大就藏在对无数个细节的坚持里。

  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庄重的展厅里,一组照片让我深受震撼:照片上,科研人员面容坚毅,像礁石一样挺立在狂风巨浪的试验平台上。讲解员告诉我们,在危急关头,是他们寸步不让、坚守岗位,只为了保护宝贵的科研数据和平台。黄群、姜开斌、宋月才三位烈士的生命,就定格在了那个悲壮的夜晚。窗外,海鸥清脆的鸣叫仿佛在为这些无畏的科技工作者歌唱,也在无声诉说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这让我想起南粤研学尾声的那个特别夜晚——正好是我十三岁生日,《灯火里的中国》温暖的旋律在餐厅里流淌,暖黄的灯光照在大家年轻的脸上,有人轻轻跟着唱,有人悄悄擦眼泪。那首歌,对我们这些船舶子女来说,早已超越了旋律本身——它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愿把青春融入祖国辽阔的星辰大海,为守护万家灯火贡献自己的一分光。

  继续北上的前一天,在渤海柔软的沙滩上,我有了个奇妙的“发现”。海浪像耐心的艺术家,把几块锋利的玻璃碎片打磨得圆润光滑。我捡起一块,它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淡绿色光泽,像大海送我的独特勋章。我小心地把它收进了书包里。

  时空对话:历史与未来的交响

  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就像推开了历史长河中一扇厚重的大门。泛黄的老照片、简陋的绘图工具、磨得发亮的算盘……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共和国船舶工业从零开始、艰难创业的故事。看着照片上前辈们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们用最普通的算盘,成千上万次地演算复杂的公式,就为了设计出更好的船型;再看看展厅中央那闪闪发光、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最新型声呐模型,强烈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深深体会到,正是革命先辈们那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闯劲拼劲,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才在这片土地上开拓出通向深蓝的航道,为今天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声呐专家张老师的“水下千里眼”讲座特别有意思。她讲得深入浅出,说现代声呐技术已经精妙到能探测几千米外的潜艇轮廓,甚至能分辨沉在海底、细如发丝的物体!这项守护海疆的“千里眼”“顺风耳”背后,凝结着几代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接力。从理论突破到工程实现,从实验室样机到装备部队,每一步都浸透着无数日夜的坚守。这让我对父母那辈在看似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每个人,都是这首宏大乐章里不可缺少的音符。

  而参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的经历,给旅程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和对和平的珍惜。阴森的牢房、冰冷的刑具、斑驳的墙壁,无声控诉着那段被列强欺辱的历史。讲解员低沉的声音讲述着被关押志士的抗争与牺牲。但就在这片浸透血泪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如同黑暗中的火炬,点亮了不屈的人道光辉和坚定的和平信念,让沉重的空气里透进了希望的光。站在旧址高处,现代化地理信息系统的电子地图清晰地展示着黄渤海交汇的壮阔景象。那条用精密数据绘制的电子分界线,笔直如尺,精确地标记着我们的蓝色国土。这场景,瞬间让我联想到半年前在广州海事博物馆看到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那条用勇气和探索精神勾画、连接东西方的古老航路。古今两条航线在我脑海中交叠,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历史诉说着伤痛与辉煌,科技赋予我们守护和平、开拓未来的力量,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向海图强!

  深蓝逐梦:大国重器与青春誓言

  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观看燃气轮机的精密加工,绝对是一场震撼的视觉听觉体验。巨大的机床稳稳运转,高速旋转的刀具切削着特种合金,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像一曲雄壮的工业交响,每一个音符都在赞美着精度至上的力量。从手工绘图的线条,到电脑建模的曲面;从郑和宝船的木帆,到劈波斩浪的万吨巨轮,再到举世瞩目的三艘航母,技术的飞跃让人惊叹,但贯穿其中的,是那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如同深海中的航标,引领着中国船舶工业从近海驶向远洋,从奋力追赶,到并肩同行,再到部分领域的领跑,不断向着更深、更蓝、更广阔的海域前进。这就是“大国重器”的根基——不是一日之功,是代代匠心的凝聚。

  当我把那块来自渤海沙滩、被大海反复打磨的淡绿色玻璃碎片,郑重地放进书包最里面的夹层时,它在我心里的意义已经不同了。它不再只是一件偶然捡到的纪念品,更像一个沉默而有力的见证者——见证了一个懵懂的女孩,如何在科技浪潮中一次次弯腰拾起知识的贝壳,感受精神的闪光;见证了她如何在红色基因的召唤下,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中,在“大国重器”的震撼里,一步步褪去青涩,把自己的梦想和家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它更是一个深沉的比喻: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像这小小的玻璃碎片,在时代洪流中显得渺小。但只要心怀报国之志,投身于“舰船报国 逐梦深蓝”的伟业,经受住风雨冲刷和困难磨砺,终有一天,我们也能把自己生命的光华,融入守护祖国万里海疆的璀璨星河之中,成为那颗虽然微小却不可或缺、闪耀着坚定光芒的珍珠。

  研学归途,我仿佛看到红船与航母在海上相遇,宣告着民族向海图强的决心。作为中国新时代少年,我们深知前路艰险,但父辈的誓言、工匠的执着、科研者的无畏,已经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灯火。星辰大海就在前方,我们已经准备好接过接力棒,用知识作帆,用创新作桨,用军工精神挺起脊梁,用工匠精神铸就魂魄,把青春梦想牢牢系在祖国的航程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船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党建园地
   第04版:金色码头
   第05版:产经专刊
   第06版:产经上下游
   第07版:产经船海事
   第08版:应用天地
愿把青春融入祖国的星辰大海
以青春之名铸就船舶之梦
从江南船坞联想到百年初心
中国船舶报金色码头04愿把青春融入祖国的星辰大海 2025-10-10 2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