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高心如
自2015年起,福建船舶工业坚定实施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战略,逐步摆脱以散货船为主的传统出口模式,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领域全面迈进。十年间,在全球航运市场波动与复苏交替的背景下,福建船舶出口实现从复苏、扩量到提质的历史跨越,出口额持续攀升,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扩大。
2015~2020年,全球造船业面临产能过剩与新船价格低迷的双重压力。福建船舶企业主动压减低效产能,全力投入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研发,逐步退出传统中小船型竞争,为后续向高端船舶领域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是福建船舶产品出口的关键转折点,福建船舶出口额恢复至10亿~15亿美元,首次批量承接欧洲高端船型订单。
2022年,福建船舶出口额跃升至20亿美元,汽车运输船(PCTC)、海工辅助船(OSV)等产品成为新增长点。
2023年,福建船舶出口额突破30亿美元,同比增长50%,创历史新高。福建船企PCTC手持订单量进入全球前列,成为闪亮的“中国造船新名片”。
2024年,福建船舶出口在高位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绿色动力船舶实现批量接单,企业生产计划排至2026~2028年。
2025年1~7月,福建船舶出口额达116.7亿元,同比增长33.7%。7月出口额为28.9亿元,刷新历史纪录。目前,福建船企手持订单覆盖至2028年,保障系数超过3年,显示出强劲的产业韧性和国际竞争力。
福建船舶出口已形成以高附加值、绿色动力、特种船型为核心的“新三样”格局。其中,滚装船出口额为31.6亿元,同比增长150%,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液货船出口额为17.2亿元,同比激增40.1倍,清洁能源船舶成为市场新引擎;散货船出口额为47.1亿元,仍保持12.6%的稳定增长。三大类船型出口额合计占总出口值的84.7%,彻底实现从“单一散货”到“多元高端”的结构转变。
福建船舶出口已形成欧洲高端市场、“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和北美突破市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其中,福建船企对欧盟出口额为17.8亿元,德国、荷兰、马耳他成为高端船型核心客户;福建船舶产品成功进入北美市场,国际认可度持续提升;在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市场份额稳步扩大。
福建省国有船舶企业出口额为104.3亿元,占比89.4%,同比增长30.6%,发挥了产业“压舱石”作用;民营企业出口额为11.4亿元,同比增长62.2%,活力显著增强;外资企业出口额为9693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00%,在细分领域快速成长。
自今年7月以来,福建船舶企业生产节点密集,高端船舶建设步入快车道,迎来一系列重大生产节点。
厦船重工为国际客户建造的多个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项目相继开工、试航、出坞;马尾造船建造的多用途船、油化船实现提前交付,金枪鱼围网渔船顺利下水;东南造船多型油化船、平台供应船集中开工、下水、交付;福宁重工建造的电动执法船、自航驳船批量交付;福建国安船业完成客滚船建造并承接了新订单;华海重工多型出口船建造加速并交付;立新船舶集装箱船、冷藏加工船等多项目顺利推进。
在福建省各级专项资金支持下,福建船舶企业全面推动技术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绿色动力船舶研发与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为未来持续领跑全球高端船舶市场提供坚实支撑。
福建船舶出口的十年历程,是一条从结构调整到高端突破的典型转型之路。从散货船到“新三样”,从亚洲市场到全球布局,福建正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出海的重要窗口,为完成“十四五”规划作出福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