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吴秀霞 报道 3月30日,安徽省绿色智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安徽海智装备研究院揭牌仪式在芜湖举行。来自安徽省船舶修造企业、船舶配套企业、省内外船舶设计研究院所、有关高校、金融机构、船舶检验机构、船东等单位18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与会相关单位分别签订了产需对接合作协议、校企培养合作协议、技术合作协议,并进行了交流研讨。
该联盟由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上海打捞局芜湖潜水装备厂公司等单位发起成立,经过近8个月的紧张筹备,目前已有省内外船舶修造企业、船舶配套企业、船舶设计企业、新能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60余家单位申请加入。大会选举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钊担任首届联盟理事会理事长。
该联盟将以整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为目标,以“政、产、学、研、金、服、用”全产业链融合为己任,主动落实安徽省产业链融合政策,协同优化发展战略,推动并引领安徽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按照“4+3+4+N”发展格局,打造芜湖、池州、铜陵、蚌埠等4个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打造芜湖、黄山、合肥等3个绿色智能船舶创新发展基地,打造安庆、滁州、芜湖、合肥等4个特色化海工装备与配套产业基地。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该联盟将以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的发展导向,联合开发新船型并建造标准化的2000吨级船舶,逐步形成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皖船皖造”能力;开发符合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豪华客滚船、化学品船、风电运维船、汽车运输船(PCTC)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重点攻关推进新能源动力船、清洁能源动力船、小型邮轮游艇装备,提升总装造船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围绕安徽省船舶配套产业链,加强LNG、锂电池、氢燃料、甲醇等新型动力系统研发,协同攻关高强钢和新型复合材料等关键材料,持续提升船舶内装设计施工整包能力,推广“龙头+配套”“平台+合作”等模式,促进船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和技术合作;协同培育5家以上研发设计院所,推动军民两用的科研条件、资源和成果共享。另一方面,该联盟将围绕安徽船舶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愿景,以2027年造船产值达到300亿元、联盟企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为目标,以业务合作为纽带和载体,建设经营协同平台、设计开发平台、新能源共享平台、集中采购平台、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管理提升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加快完善船舶制造—核心配套—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全链条船舶业态,力争每个平台增效超过5%,实现联盟成员提质增效100亿元以上。
据了解,安徽海智装备研究院由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全资注册成立,机构下设四所一部,有员工300余人,研发团队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发设计体系,研发出了海洋工程船、重吊船、化学品沥青船、液货船等系列船舶,还成立了新能源船舶研发中心、特种焊接研究中心。



前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