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船舶报
04:金色码头
三代人的军工梦

  □ 刘卿

  时光荏苒,今年已经是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建厂第65个年头了。我与现今厂里很多人一样,是正儿八经的“厂三代”,和工厂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父辈、祖辈抛洒热血与汗水的地方,也是我为之而奋斗的地方。

  我的爷爷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生在山东,长在辽宁。1965年,全国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号召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身为鞍山钢铁厂的劳模,身为共产党员,我的爷爷第一个报了名。他说:“我是党员,我不去谁去!”是的,我的爷爷就是这样一位把入党誓词刻进骨子里的人。那年,爷爷27岁。

  1965年6月,爷爷奶奶带着我的爸爸离乡背井,从辽宁来到湖北,进入了武汉重工,一直干到退休。爷爷一辈子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在岗位上苦练技术,学习本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乐观而无私地贡献着他的智慧和汗水,为工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爷爷也时常和我说起他的“重工情怀”。

  1979年,爸爸也到了参加工作的年龄了,在爷爷的熏陶下,他也成了一名重工人。那年,爸爸19岁。不管是团支部书记,还是本职岗位,爸爸都兢兢业业地干着。

  那时,与全国各大三线厂一样,武汉重工独立于城市风景之外。学校、医院、招待所、派出所、电视台、俱乐部一应俱全。我的爸爸、妈妈还有我自己都曾经在武汉重工子弟学校上学。2011年,作为子弟,我考进了武汉重工。还记得那年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为什么要进厂,我说:“因为情怀,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几乎所有亲戚都是武汉重工的。说句玩笑话,我流着武汉重工的血。”于是,我也顺理成章成为“厂三代”。2012年,完成一系列理论培训后,我进入了热能厂,成了输煤工。爷爷说,当年的热能厂是他和同事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所以我对热能厂有着特殊的归属感。虽然说输煤是个环境很艰苦、劳动强度很大的工作,但我依然乐此不疲地干着。每次回爷爷家,爷爷都会问我厂里现在发展得好不好,热能厂还在不在……一次和爷爷聊天,爷爷问我“能不能回去看看”。爷爷的愿望就是再回到武汉重工,看看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但是,直到2022年,疫情带走了爷爷,他的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同时也成了我的遗憾。

  随着岁月的流逝,爸爸妈妈和长辈们都退休了。我也通过竞聘到了党群工作部,成为一名党群干事,负责公司宣传工作。新的岗位,新的挑战,要想把工作做好,加班加点很正常。每当工作中碰到难题,我就会想到祖辈父辈们,他们将一生都献给了这个他们共同热爱的工作。我就对自己说:“我有责任做好第三代重工人,将这根接力棒接好。”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厂房宽敞明亮、整齐干净;先进的机器设备让生产制造变得便捷;众多高技能人才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创效,但初心未变,我们依然以同样的热情与汗水为武汉重工的明天奋斗着。

  承接这份传承,是使命,也是责任。明天的武汉重工承载着许许多多为之奋斗过的前辈们、祖辈们、父辈们的希冀,会越来越好,我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打造企业更加美好的未来。下一个征程,我们新一代的重工人,定会不负所望奋勇向前,传承军工报国、军工强国使命,接续奋斗逐梦船舶精神,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新诗篇。

  [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船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党建园地
   第04版:金色码头
   第05版:产经专刊
   第06版:产经船海事
   第07版:产经上下游
   第08版:产经行业风
秋天的晚宴
三代人的军工梦
秋·思
花草集市
重庆小面
杂放的书橱
一颗螺栓的分量
中国船舶报金色码头04三代人的军工梦 2023-11-10 2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